「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釋義 ~寫於台南市禪學會成立(一九八二年)之前
目錄一、 序 言 二、「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釋義
三、結語
一、序言
所謂「牧牛」,乃明心見性後之「保任」工夫。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為宗門「知有」之來源。
或問,既已見性,斯即成佛矣,更牧牛則甚?須知「理雖頓悟,悟乘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所謂「隱隱猶懷舊時嫌」。無始習氣,何能頓盡?況曰:「十月懷胎,三年溫養」,自牧之功豈可輕忽?雖然如斯,若是過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無許多絡索也。
(一) 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犇走溪山路轉遙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二)初調
我有芒繩驀鼻穿 一迴犇競痛加鞭從來劣性難調制 猶得山童盡力牽
牧牛之道,須「允執厥中」,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急不得,急則成執;忘不得,忘則走失。總之,必須堅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於調伏。否則,一存姑息,牛乃難制矣。
(三) 受制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調伏既力,牛漸上路,稍稍管帶,即中規矩矣。從此但莫放縱,可保無失。
(四) 回首日久功深始轉頭 顛狂心力漸調柔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繫留
迴首者,時時思憶來時路,迥非昔日舊行履之謂也。若不迴首,如何出塵?其悟後迷者,蓋緣渾忘本來,昧卻初因之過耳。
(五) 馴服綠楊陰下古溪邊 放去收來得自然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此則保任功深,生處漸熟,熟處漸生,舊習漸消,性功斯顯。已見變化氣質之明效矣。
(六) 無礙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勞鞭策永無拘山童穩坐青松下 一曲昇平樂有餘
調伏既久,舊習殆盡,自在優游,咸契中道。從此「發而皆中節」,不勞心力,「自然合他古轍」,洵可慶也。
(七) 任運柳岸春波夕照中 漫煙芳草綠茸茸饑餐渴飲隨時過 石上山童睡正濃
前者「一回入草去,驀鼻牽將來。」而今仰首低頭,舉足下足,無不合道矣。初初時慮走失,而今趁亦不去,殆臻不退轉者歟?
(八) 相忘白牛常在白雲中 人自無心牛亦同月透白雲雲影白 白雲明月任西東
牛牧我?我牧牛?牛即我,我即牛。彼此相忘泯行迹,「雲在青天水在瓶」。相契既深,心心相印,因相融而相忘矣。
(九) 獨照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雲碧嶂間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十) 雙泯人牛不見杳無蹤 明月光含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白叢叢
人牛雙泯,理事不存,一真法界,法界一真。此是大圓滿,亦名大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淨。